http://times.clzg.cn/html/2025-11/04/content_311094.htm

“海鷗老人”吳慶恒給紅嘴鷗喂食 李志雄 攝

2012年11月25日,在都市時報的號召下,市民及大學生社團義務清洗“海鷗老人”雕像 資料圖片

經(jīng)修復的“海鷗老人鑄像落成記”石碑與吳慶恒老人雕像 翠湖公園供圖
■ 都市時報全媒體記者 張小燕
緣起
初冬的昆明,翠湖公園的水還帶著暖意。幾只鳥兒掠過水月軒,舒展的羽翼在陽光下劃出弧線,在一尊青銅雕塑上空盤旋——那是“海鷗老人”吳慶恒。他坐在湖邊,手捧鷗食,臉上帶著與鷗群相伴時特有的溫柔。這座于2006年1月18日落成的雕塑,不僅凝固了一位老人的赤子之心,更藏著一份報紙與一群候鳥的情緣。
緣起
一則報道與一座雕塑
讓感動不隨歲月湮滅
作為當年都市時報“紀念海鷗入城20周年系列活動”的策劃者與推動者,也是“海鷗老人”雕像故事的親歷者,李毅至今清晰記得,2005年那個冬天,是紅嘴鷗第20年如約飛抵昆明。
2005年10月中旬,都市時報“紀念海鷗入城20周年系列報道”拉開序幕。當時,針對紅嘴鷗提前離城的現(xiàn)象,都市時報重磅推出詩人于堅的紀念文章。于堅在文中深刻闡述人與自然的生死依存關系,文末意味深長地指出:“如果海鷗永遠不出現(xiàn)了,世界末日可不是什么抽象、遙遠、轟轟烈烈的大事情,一些鳥不來了,那就是末日?!蔽恼卵杆僖l(fā)全城關注。
隨后,都市時報抽調骨干記者和編輯組成報道組。10月18日,紅嘴鷗“先遣隊”大規(guī)模進入滇池外海,報道團隊率先開啟第二階段報道,推出“千元懸賞海鷗入城舉報人”“尋找20年前的賞鷗人”“愛鷗格言大競賽”“我用手機拍海鷗”“愛鷗護鷗,人人獻出金點子”等活動,市民參與熱情高漲。都市時報公布的紅嘴鷗入城時間,后來也成為專家唯一認可的結果。
但彼時,系列活動仍缺乏一個能引起大家共鳴的事件,直到記者楊理銳在搜索人鷗傳奇時,找到了跟蹤拍攝吳慶恒老人的攝影師李志雄。原來,老人離世前,李志雄征得其同意,用一個多月時間跟蹤拍攝了大量珍貴照片。2005年10月19日,都市時報推出深度報道《“海鷗老人”十年祭》。吳慶恒這位逝去10年的老人,其愛鷗護鷗的故事深深打動了春城。
吳慶恒老人家住昆明西郊馬街的工廠宿舍,是昆明滇池化工有限公司(昆明化工廠前身)的退休工人。每年紅嘴鷗到來時,他總是徒步10公里到翠湖喂鷗,每月308元的退休金,有一半都用來買食材做成海鷗餅干。怕湖水污染導致紅嘴鷗生病,他獨創(chuàng)“欄桿喂食法”。他還給受傷的紅嘴鷗取名“單腳”“灰頂”……像照顧孩子一樣照料它們。1995年老人去世時,遺物里最值錢的是6枚準備做鷗糧的雞蛋。
深度報道刊發(fā)當天,一名21歲的讀者楊帆打進時報熱線提議:“能不能在翠湖邊為老人立一座雕塑?讓老人與心愛的紅嘴鷗年年相伴,也表達昆明人對紅嘴鷗的珍惜之情?!边@個提議讓都市時報報道團隊眼前一亮。得知此事后,時任都市時報副總編輯張稼文當即表示:“做成這件事,讓翠湖有故事!”于是,報道團隊迅速調整方案,將“為海鷗老人塑像”作為核心目標。
楊帆的提議經(jīng)報道后,立刻引發(fā)讀者共鳴,不少熱心市民主動趕到報社捐款。2005年10月27日,都市時報向全社會發(fā)出捐建“海鷗老人”雕像的倡議,時任都市時報總編輯趙健吾表示:“為‘海鷗老人’塑像,將豐富昆明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,符合時代對和諧社會的呼喚,是體現(xiàn)昆明人鷗情緣最有意義的方式。”
很快,倡議得到昆明市園林綠化局和翠湖公園的積極回應。10月28日,經(jīng)三方領導實地踏勘,最終將塑像地址選定在翠湖水月軒。
10月29日,都市時報在翠湖和昆明部分社區(qū)展開募捐活動,時報員工與園林部門帶頭捐款,從白發(fā)老人到小學生,從工人到學者,不同群體紛紛響應。11月11日,紅嘴鷗大規(guī)模入城次日,都市時報推出紀念特刊《鷗翔二十年》,李志雄的珍貴照片、著名學者鄧啟耀《海鷗老人》的手稿再次激蕩人心,塑像活動被推至高潮。
11月15日,云南電視臺編導譚樂水提供的“海鷗老人”珍貴錄像,成為塑像的關鍵素材;11月24日,團隊向省內外雕塑家征集設計方案。最終,云南藝術學院一群教師的方案脫穎而出。
2006年1月18日——恰逢都市時報7歲生日,翠湖公園水月軒舉行了塑像揭幕儀式。成片紅嘴鷗在天空翱翔,春城各界人士里外三層圍成弧形,將身披紅彩的塑像圍住。上午10點30分,紅彩揭下,一座承載昆明人意愿的平民塑像正式誕生?!昂zt老人”塑像的不遠處,便是《都市時報》前身之一的《都市周末》“紀念海鷗入城10周年”制作的紀念石碑,相隔10年的石碑與塑像互為呼應,共同凝固了昆明人對紅嘴鷗的情緣。
此前,著名學者張文勛教授受都市時報邀請,為雕塑題寫碑文。他以中英雙語記述吳慶恒生平,贊其“以黌宮學養(yǎng),深明齊物之理,人海沉浮,恒存仁愛之心”的精神,成為昆明人文與生態(tài)和諧的象征。張文勛先生說:“‘海鷗老人’雖無豐功偉績,但他代表了一種精神,這種人鷗相愛,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精神,是昆明人身上普遍共有的,因此我題寫碑記,體現(xiàn)天人之道。”
那段時間,都市時報的整個團隊幾乎天天在外奔波,對接款項、聯(lián)系場地、溝通各方,但沒人抱怨。因為大家知道,這尊雕塑不僅是對老人的告慰,更讓“愛鷗護鷗”從個體行動,變成一座城市的集體記憶,也成了都市時報與紅嘴鷗情緣的第一個“錨點”。
深耕
從記錄者到推動者
一份報紙的40年守護
事實上,都市時報與紅嘴鷗的羈絆,遠早于2005年的雕塑計劃。
2021年10月,張稼文在昆明信息港彩龍社區(qū)發(fā)表文章《我與紅嘴鷗的故事》,回憶起30多年前與紅嘴鷗的初遇。1987年1月20日,入職《昆明報》不足半年的副刊部實習編輯張稼文寫了《一只戴有鳥環(huán)標志的紅嘴鷗被發(fā)現(xiàn)——為人們進一步探清“美的天使”的來路提供了依據(jù)》刊發(fā)于《昆明報》頭版。當天,昆明市紅嘴鷗協(xié)會宣告成立。張稼文成為最早報道紅嘴鷗“來路”的記者。
1996年初,都市周末就已將目光投向了剛去世不久的吳慶恒老人。時任《都市周末》編輯室主任的張稼文,組織采寫了一篇關于“海鷗老人”吳慶恒的深度通訊,題為《老人與鷗》,還配發(fā)了短評《請給紅嘴鷗發(fā)“廣告費”》。兩篇文章均刊發(fā)于1996年1月12日《都市周末》頭版,張稼文擔任責任編輯。
報道發(fā)表后,不少讀者寫信給報社,稱“沒想到身邊有這么可愛的老人”。作為“海鷗老人”的第一篇通訊,這篇報道讓“海鷗老人”的故事走出翠湖,被更多昆明人知曉。而2005年的雕塑計劃,則讓這份感動從紙上走到了現(xiàn)實。
《都市時報》從記錄者到推動者的角色轉變,背后是對“人鷗情緣”的長期思考:如何讓短暫的感動,變成可持續(xù)的保護行動?2014年,紅嘴鷗入昆30周年之際,《都市時報》給出了更系統(tǒng)的答案——推出“昆明30年人鷗情緣”系列活動。內容包括“云鳥精靈攝影大賽”,邀請市民用鏡頭記錄鳥類之美;“30年人鷗情”創(chuàng)意征集問計于民;“一元愛心”募集活動,募集資金用于購買鷗糧與救助受傷紅嘴鷗;“30年愛鷗牛人牛事征集”,挖掘更多“吳慶恒式”人物……
2025年,這場跨越山海的“人鷗之約”步入第40個年頭。為紀念這一特殊時刻,都市時報啟動“鷗暖昆明40年·代代代代”特別策劃活動,同時以紅嘴鷗為原型,設計了四代紅嘴鷗LOGO,邀全城共同見證這段“代代遷徙、代代守護”的溫情,續(xù)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春城答卷。
“這些活動不再是單一的報道或紀念,而是形成了‘記錄—動員—推動—傳承’的閉環(huán)?!贝舜位顒酉嚓P負責人表示:“我們不想只做‘事件的報道者’,更想做‘行動的連接器’—— 連接市民、政府、公益組織,讓保護紅嘴鷗變成整座城市的共識?!?/p>
共生
從一個人到一座城
延續(xù)昆明的“人鷗情緣”
這份對“人鷗情緣”的深耕,在2025年翠湖公園修復《海鷗老人鑄像落成記》碑文時,便有了更直觀的體現(xiàn)。這篇由張文勛教授撰寫的碑文,經(jīng)歷了近20年的風雨,表面斑駁剝蝕,碑體開裂,字跡模糊。
2025年4月,翠湖公園啟動修復工程,采用抗風化花崗巖重塑碑體,復刻原版內容并優(yōu)化排版,新碑體以莊重古樸的灰色為主調,深藍色碑文字跡整潔清晰——碑文的煥新,是對“人鷗情緣”的續(xù)寫,更傳遞著昆明對紅嘴鷗的深情。
攝影師李志雄,也是這份深情的重要傳遞者。1995年末,李志雄在翠湖發(fā)現(xiàn)喂鷗方式獨特的吳慶恒老人,從最初被拒絕拍照,到逐漸成為老人的朋友,李志雄用鏡頭定格下無數(shù)珍貴瞬間:老人彎成“弓”形的背影、與“單腳”互動的溫柔、生病仍要喂鷗的堅持。1996年,李志雄拍攝的《海鷗老人的故事》,榮獲中國新聞攝影協(xié)會與《人民攝影》報共同舉辦的一年一度新聞攝影賽“人與自然類”金獎。正是這些影像,讓老人的故事得以留存,也為后來都市時報的報道與雕塑計劃,提供了重要的素材。
除了個體,昆明的機構與組織也在持續(xù)為保護紅嘴鷗發(fā)力。回溯歷史,2005年以前,昆明市政府曾3次下發(fā)保護紅嘴鷗的通告,昆明還因紅嘴鷗而成為國內最早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城市之一;1989年,環(huán)保部門倡議“社會各界捐錢糧”解決喂鷗經(jīng)費;1992年,昆明市政府召開緊急會議,研究保護和挽留紅嘴鷗的緊急措施,并撥出5萬元用于購買飼料投喂紅嘴鷗;1993年,因紅嘴鷗過早離開,《昆明日報》推出“發(fā)現(xiàn)海鷗有重獎”活動。
如今,昆明市每年仍會撥付紅嘴鷗保護預算經(jīng)費、建立義務監(jiān)督員隊伍,開展宣傳、執(zhí)法、巡護、投喂及鷗糧管理工作。云南大學生物系教授王紫江等學者,早年就開始研究紅嘴鷗遷徙路線與習性,為保護提供科學支撐。近年,翠湖公園還建起專門的“鳥島”,為紅嘴鷗及其他鳥類打造“棲息樂園”。
普通市民也在用自己的方式,守護著這群可愛的精靈——家長帶孩子參加“護鷗志愿者”活動、社會組織自發(fā)購買鷗糧投喂……這些力量,與都市時報共同構成昆明“人鷗情緣”的和諧生態(tài)。吳慶恒老人的“仁愛之心”,早已從一個人的堅守,變成了整座城市的精神坐標。
都市時報相關負責人表示,都市時報與紅嘴鷗的40年情緣,早已超越“媒體與事件”的關系:從1987年最早報道紅嘴鷗“來路”,到2005年發(fā)起為“海鷗老人”塑像倡議,到2006年雕塑落成,再到2023年通過宣傳推動《昆明市文明觀賞紅嘴鷗規(guī)定》施行,以及每年的紅嘴鷗專題報道,都市時報始終在做一件事——把“人鷗情緣”從“季節(jié)性的感動”,變成“長期性的行動”;從“一個人的故事”,變成“一座城的共識”——守護這些遠道而來的精靈,也守護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初心。
| 版權聲明: 1.依據(jù)《服務條款》,本網(wǎng)頁發(fā)布的原創(chuàng)作品,版權歸發(fā)布者(即注冊用戶)所有;本網(wǎng)頁發(fā)布的轉載作品,由發(fā)布者按照互聯(lián)網(wǎng)精神進行分享,遵守相關法律法規(guī),無商業(yè)獲利行為,無版權糾紛。 2.本網(wǎng)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,阿酷公司是網(wǎng)絡服務提供者,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。該項服務免費,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。 名稱:阿酷(北京)科技發(fā)展有限公司 聯(lián)系人:李女士,QQ468780427 網(wǎng)絡地址:www.arkoo.com 3.本網(wǎng)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,完全遵守《信息網(wǎng)絡傳播權保護條例》。如有侵權行為,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,阿酷公司將根據(jù)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(guī)定刪除侵權作品。  |